永恒的文学 引领我们提升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7-23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陈金明,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、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,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和全国中语会的组织及管理工作。主编了《三味语文》、《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》等多部图书

  暑期阅读计划系列专题之四

  ■本报记者 杜悦

  目前教师没时间读课外书、文学素养普遍较低的问题,已成为一些专家学者忧虑的焦点。暑假来临之际,倡导教师应当利用假期多读书、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呼声越来越高。记者为此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陈金明教授。

  教师文学素养受两个因素严重制约

  记者:受应试教育影响,一些教师读文学类书籍越来越少的现象非常普遍。请谈一下您的看法。

  陈金明:目前从我了解的情况看,教师文学素养这个问题受两个因素严重制约。一是语文教师的文学阅读有限,文学观念较为陈旧。对于目前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,不少教师的讲课方式还是旧的教学模式,是以过去的主题思想、段落大意之类的方式讲解。而新课标要求在文学教育方面,强调整体阅读、整体把握,强调引领学生走向领悟感悟。很多教师在上大学的时候读的经典文学著作就寥寥无几,毕业后忙于教学也很少再读。我到下边学校时开玩笑说,读书最多的是体育老师,其他的教师要备课、批改作业,拿出时间阅读确实有实际的困难。

  二是中学教师文学视野与理论修养的局限。高等学校或者是文学研究机构,要关注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文学教育,目前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。怎样及时地把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传达给第一线的老师,让他们了解最新的文学发展动态,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也不够。很多高校教授到中学听老师讲文学作品,觉得他们的话语很陈旧。

  教师文学素养与时代发展不同步

  记者:您曾谈过教师文学修养与时代教育发展不同步的问题,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中学文学教育的情况。

  陈金明:时下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,文学教育有了长足的进展,从中学方面看,进展主要有以下几点:

  第一,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,文学作品篇目普遍增加。第二,教师在引领学生理解作品的过程当中,注意对文本语言的感悟。新课标也提到要引领学生领悟感悟,以区别于过去单纯的理解。第三,中学生的文学社发展方兴未艾,近20年来我走遍了全国,发现很多名校都成立了中学生文学社,都有自己的社报或者是社刊。第四,在各地的学校中涌现出了一批小作家,我去年到浙江海宁去,那里是金庸的故乡,当地一个初中生写了一本武侠小说。我说的小作家,有的是省、市、自治区作家协会的作家。现在是北京上地中学老师的翟春(音),原来是河北的教师,他就培养了4个小作家,是正式的作家。

  面对文学教育的需求,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如何大幅度提升。学生比原来早熟了,视野也比较开阔,我们老师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,这就是当代教育的呼唤。

  没有时间不应该成为不读书的理由

  记者:教师文学素养对教育教学方式有多大的影响?

  陈金明:教师作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,既要注重优化自己的人格素养,又要不断明确职业的角色及其教育职能。

  教师要多读书,提高文学修养,结合文学作品提高自己对文学及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。

  我最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这个意思。现在强调学生的和谐发展,概而言之,应当包括两方面,一是理性的发展,比如数理化,一个是感性的发展,主要是文学。文学强调形象,强调情感教育,数理化跟文学要和谐地发展。光有理性数理化,没有文学的形象、情感融合在一起,学生的发展是有限的。而要搞好文学教育,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,所以提高教师文学素养这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。

  教师要从职业的视角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。我这次是从职业教育的视角谈养成阅读习惯的问题,当一名有文学味的语文教师,广泛的阅读是职业所需的基础,教师与文学作品接触甚少,在备课当中势必只能在文本中兜圈子,教课时语言枯燥,见识浅薄。读的东西面宽,就有助于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。教师的知识面宽,就能有独到而精彩的见解,能抓关键性的语言,就有助于解读文本,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。

  记者:促进教师提高文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怎样的?

  陈金明:教师在这方面不够好就很难指导学生。语文教师应把广泛的阅读作为必备的第一课,语文教学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。要造就高质量的教师,就必须具有教学的真本领,而途径就是读书,要通过阅读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,通过阅读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,通过阅读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。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视为教学生命的体现形式。老师们没有时间是实实在在的,这里面还有意志和决心的问题,苏步青是搞数学的,晚上睡觉之前不管怎么忙,都要读半小时的中国古典诗词。最近我还接触过一位院士,文学功底非常厚,这些给我们语文老师很多启发。一个是从职业的视角来认识,另外要有硬性的措施,否则这个事很难推向前进。

  我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句话,因为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不是很理想,其中就跟阅读文学作品少有很大的关系。歌德在《浮士德》的结尾有这样的话,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提升,我借用其意,永恒的文学引领我们提升。希望学生们多读点文学作品,教师首先要多读,永恒的文学引领我们师生共同提升,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。

  语文教师也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

  记者:除了阅读,语文教师还有什么办法提升自己?

  陈金明:教师要努力成为文学创作和其他文体写作的行家里手。现在全国有一些教师文学创作组,有的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,都能写一手好文章。可以这样说,不会写作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,不会写作怎么教学生写呢,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运动,也是自我精神丰富、自我发展的过程,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上的强势,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。

  记者:教育行政部门、学校能够为教师的文学发展做什么样的工作?

  陈金明:学校要为教师的文学发展开拓多元的空间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、学校的领导,应当向老师提供更多的文艺创作、文学理论研究前沿的信息,这是对老师进行文学教育、提升文学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。此外,可以组织文学教育研究专题组,中语会组织的这方面研究很受欢迎。我参加过一些相关的活动,老师们都愿意参加。一个是同行之间的沟通,另外也展现自己的作品。我们中语会下面还有这样的课题,进行教师读书比赛,介绍自己的阅读情况,这样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能够促进老师文学修养的提升。当前教师自身的修养是中学语文教学非常大的问题,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也是很难的。需要搞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,从外围来做,循序渐进地推进。

  经典是永恒的星辰

  记者:现在教师工作比较忙,阅读时间较少,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,教师读书应当以哪类书为主?怎样读书效果比较好?

  陈金明:目前四川、山东等地有一些试点学校,倡导教师读书,推进教师提高职业素养,各个学校的具体方法有不少。我个人是强调读经典的,一个是我们自身需要提高,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,教师自身提高了才可以指导学生。如果有精力,特别有兴趣的话,网上流行的、新出的一些中外名书,也可以读。对教师有普遍意义的还是经典著作,那是一般作品所不能比拟的,是经过多年历史积淀下来的。经典作品首先要读一读。前两天让我负责一个语文的课题,我提出背200篇散文、300首诗词,这样一来,语文教师不管过去学得怎么样,现在把200篇文章300首诗词真正背下来,就会不一样。我到山东考察,人家的学校抓这样的课题,学生200首诗背下来,回家说话行动都不一样了,他受过熏陶后做事就不一样了。我去参加他们课题的验收,深刻地感受到背诗、诵诗在当前的情况下怎么说也不算过分。

  记者:您一直强调学生理性与感性的同步发展,而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?

  陈金明:昨天我看了一篇文章,写的是二战期间,一个12岁的犹太女孩,在被杀之际还在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,在这种情况下,可以看出人的境界。

  为什么强调中学生理性和感性的和谐发展?文学作品强调的是形象思维,数理化是逻辑思维、推理。形象思维的细胞,一个是想象,一个是联想。形象思维的发展,特别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,是创造性的基础。现在国外把儿童文学艺术教育作为创造性教育的启蒙手段,非常看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。特别是文学作品要注意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,促进学生想象,强调感悟,而不是简单的理性分析。想象力是创造的细胞,作家的形象思维天马行空,读者读文学作品的想象力也是天马行空,这种想象力的撞击往往在创造文化,文学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,而想象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。

  要学生和谐发展,教师首先要和谐发展,文学经典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师的人格与职业发展。